外送茶工作者遭警察釣魚執法爭議久拖未決
- g83582
- 7月12日
- 讀畢需時 13 分鐘
一、前言
外送茶工作者(俗稱「性產業從業人員」或「援交者」等)一直是社會上被邊緣化與汙名化的群體。性產業存在已久,儘管社會上對其有不同聲音與評價,但不可否認地,這是一個歷史悠久且頗具爭議性的現象。近年來,隨著網路興起與社會風氣的改變,性產業活動日益公開,而針對外送茶工作者的法律規範與執法方式也成為爭議的焦點。特別是在警方「釣魚執法」下,外送茶工作者權益受到更大威脅。警方人員假冒顧客,主動誘使外送茶工作者進行性交易,再予以逮捕,這種執法手段在法律、道德與人權上都引發激烈討論。然而,相關爭議卻一直未能獲得妥善解決,形成長期社會問題。
二、什麼是釣魚執法?
所謂釣魚執法,是指執法機關主動設局,偽裝成犯罪分子或潛在顧客,主動引誘對方從事違法行為,再加以查緝或逮捕。釣魚執法的初衷是為了蒐證困難的犯罪行為,然而其正當性、合法性與道德性一直備受爭議。在性產業領域,警方假扮嫖客,與外送茶工作者協商、約定,甚至付款後再予以逮捕,這種方式已成常態。但問題在於,這種手法有無違反「不得誘發犯罪」的原則?外送茶工作者是否真的「犯罪」?而警方這樣的執法方式,對於弱勢群體權益有何影響?
三、法律背景與爭議
在台灣,現行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第80條規定,除特定地區外,性交易屬違法行為,將予以裁罰。然而2011年性專區制度上路以來,實際上各縣市並未開放性專區,外送茶工作者被迫淪為地下經濟。警方在執法過程中,多仰賴釣魚手法,導致許多外送茶工作者受害。
法律上的爭議主要有三:
誘發犯罪原則
根據無罪推定原則與誘發犯罪禁止原則,國家機關不得主動誘使人民犯罪。然而警方在性交易查緝上,常以假扮顧客方式,主動引誘外送茶工作者提供性服務。許多案例甚至是警方多次致電、訊息騷擾,直到外送茶工作者「點頭」才下手。這種行為是否逾越「蒐證」界線,甚至變相構陷,值得討論。
執法選擇性與標靶化
警方針對性產業進行選擇性執法,僅鎖定女性外送茶工作者,卻對嫖客與組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這種標靶式執法使弱勢族群成為「代罪羔羊」,背離社會公平正義。
法律制度落後社會現實
台灣雖曾修法,允許地方政府設置性專區,實際上卻無任何縣市落實,使合法從業成為空談。外送茶工作者被迫在灰色地帶求生,陷入隨時被逮捕、處罰的不安之中,形成「假合法、真違法」的社會現象。
四、釣魚執法對外送茶工作者的傷害
生計受損、心理壓力倍增
被警方釣魚執法逮捕,對外送茶工作者而言,不僅是金錢損失,更伴隨強烈心理創傷。許多人因遭逮捕而失去原有客源,甚至背上「前科」,求職、租屋等方面都會被歧視。
社會汙名與家人壓力
社會對性產業長期存有負面印象,外送茶工作者即使只是被釣魚「逮捕」,在親友眼中也可能變成「犯罪分子」。許多人面對家人指責、社會排斥,產生嚴重自卑甚至憂鬱傾向。
法律資源不對等
外送茶工作者多屬社經弱勢,缺乏充分法律資源。遭遇釣魚執法後,往往難以聘請律師,無力抗辯。警方則以「合法」執法為由,罰款、羈押、甚至移送地檢,弱勢無處申冤。

防疫期間更形惡化
新冠疫情期間,性產業需求反減,警方卻未因此放寬查緝,反而加強釣魚執法,使許多原本生活困苦者雪上加霜。部分外送茶工作者因繳不出罰金,甚至走上自殺之路。
五、社會觀點與價值衝突
性產業問題歷來牽涉到複雜的價值觀衝突。支持者認為,外送茶工作本質上是經濟行為,也是個人自主權的展現。許多外送茶工作者為家庭生計、子女教育或自身生活所需而從事這項工作,理應受到社會理解與保護。反對者則認為性產業不僅破壞家庭,更助長犯罪與人身販運,必須嚴格取締。這兩種立場的碰撞,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性、道德與法律的矛盾。
外送茶工作者的自主權與人權
現代社會逐漸重視個人選擇權,包括外送茶工作的自我決定權。聯合國及多數國際人權組織亦強調,不應將外送茶工作者視為罪犯,而應以勞工與人權角度看待。然而,台灣現行法律依然將性交易視為違法,導致外送茶工作者無法享有基本工作保障、醫療保險與勞動權益,形成「合法地存在、非法地生活」的困境。
社會治安與道德維護
部分人士則認為,性產業會造成治安惡化、毒品氾濫與青少年誤入歧途,且性交易違背傳統倫理道德。於是,警方執法往往背負來自家長團體、宗教組織等壓力,釣魚執法成為「維護公序良俗」的手段。然而,這樣的執法方式是否真正達到預期效果,或只是將問題推入地下化,實值得檢討。
六、釣魚執法的國際比較
在國際上,針對外送茶工作者的執法與管理方式不盡相同。部分國家採取合法化、規範化路線,例如荷蘭、新加坡與德國,政府設立合法性專區,並給予外送茶工作者身分保障、健康檢查與稅收規範。另一類國家則如美國大部分州、日本等地,依然嚴格禁止性交易,警方常以釣魚執法方式查緝。
然而,根據國際經驗,過度嚴苛的執法往往只會讓性產業地下化,增加外送茶工作者被暴力、剝削的風險。聯合國婦女權益委員會甚至多次呼籲各國政府,勿以刑罰手段對付外送茶工作者,而應提供輔導、醫療與就業轉介等協助。
七、現行制度下的困境
制度空轉與地方推諉
台灣雖有性專區條例,卻因政治壓力與社會保守氛圍,至今無縣市願意主動開放。地方政府擔心「開放性專區」會引發抗議,導致政績受損,只好繼續以「零容忍」政策面對,執法責任全落在基層警察身上。
警察壓力與執法灰色地帶
警察常被上級要求「績效」,每逢考核或專案,便大量執行釣魚查緝,變成一種「業績壓力」下的無奈選擇。警方同樣夾在法律、績效與社會輿論中,許多第一線警員其實也對此手法感到尷尬與無力,部分人甚至反思:這樣做,真的是正義嗎?
外送茶工作者的自助與組織化困難
相較歐美多國,台灣的外送茶工作者組織發展有限,權益團體力量微弱。即使近年出現如「日日春協會」等倡議團體,但由於社會壓力與恐懼,多數外送茶工作者選擇隱姓埋名,難以集體爭取權益,處境更為孤立。
八、相關案例分析
以近年知名案例為例,某地警方多次假扮嫖客,透過社群媒體、通訊軟體接觸外送茶工作者,主動談價、確定地點後進行查緝。過程中,警方不僅蒐集聊天紀錄、付款證據,還要求外送茶工作者明確表示「可以提供性服務」,進而構成違法證據。然而這些證據的取得過程,實質上是警方「誘發」對方犯罪。許多律師與學者指出,這種方式已接近「陷害」而非「查緝」。

部分外送茶工作者甚至表示,若非警方反覆聯絡、苦苦哀求,自己根本不願意接案。此種「誘發犯罪」的界線,社會輿論兩極,然而法院多半偏向警方立場,導致外送茶工作者難以翻案。
九、改革的可能與路徑
面對這樣久拖未決的爭議,社會與政府該如何回應?以下提出數點改革建議:
釣魚執法明確法律界線
應立法明文規範,禁止執法機關以「誘發犯罪」為目的設局查緝,特別是針對社經弱勢、非重大犯罪案件。對於性產業,應以蒐證而非誘發為原則,尊重人權與比例原則。
推動性產業去罪化與正規化
借鏡國際經驗,將外送茶工作去罪化、規範化。以勞動法、衛生法等規範保障外送茶工作者權益,杜絕非法暴利與剝削,同時降低地下化帶來的治安風險。
成立專責輔導機構
政府應設立外送茶工作者諮詢、輔導與轉業機構,提供心理諮商、醫療協助、法律資源與職業訓練,協助外送茶工作者自立更生,減少重複受害。
強化社會教育與觀念更新
加強大眾教育,減少對外送茶工作者的汙名,讓社會以同理與理解的態度看待。推動性別平權教育,消弭性產業與道德批判間的誤解。
司法實務明確立場
法院應檢討現行對釣魚執法的認定標準,對於明顯誘發犯罪的案件,應依法判定其證據無效,維護司法正義。
十、釣魚執法的灰色地帶與現場實務困境
儘管從法律與倫理上來看,釣魚執法存有極大爭議,但在現場實務操作中,這卻是警方最常用的查緝手段。這背後的原因包括:難以蒐證、單靠舉報或被害人證詞難以立案,以及現場查緝不易。許多警察認為,唯有透過假扮嫖客,才能有效掌握性交易過程並蒐集明確證據。對警方來說,這是一種「無奈中的務實」。
然而,這種手法卻將風險與痛苦全都轉嫁到外送茶工作者身上。許多外送茶工作者並非自願進入產業,有些是單親媽媽、家暴受害者,甚至有移工被詐騙來台淪為人口販運受害者。這些弱勢群體面對警方「設局」與突如其來的執法,除了恐懼與羞恥,還伴隨法律責任與社會汙名。警方為了達成績效,甚至有誘導、騙取、威脅等行為,使執法正當性備受質疑。
十一、媒體與輿論的角色
媒體長期扮演雙面角色。一方面,媒體時常揭露警方釣魚執法的手法與外送茶工作者受害案例,喚起社會大眾關注與同情;另一方面,部分媒體標題與報導卻將外送茶工作者「妖魔化」,用聳動詞語炒作事件,如「援交妹淪陷警網」、「女郎遭誘捕」等,進一步加深社會對性產業的偏見。外送茶工作者常因媒體曝光而失去隱私,個資被公開,生活雪上加霜。
輿論中,也存在兩極分化現象。有些人支持嚴打性產業,主張「零容忍」;也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族群、性別團體與人權倡議者,呼籲政府正視外送茶工作者人權,反對釣魚執法,要求制度改革。這些討論讓社會漸漸開始正視釣魚執法的負面影響。
十二、警民互信危機
警察作為執法者,本應維護社會秩序與保障人民權益,但釣魚執法卻常常被質疑是「業績導向」與「偷雞摸狗」。外送茶工作者在面對警方查緝時,極少相信自己能獲得公平待遇。部分案例甚至出現警方濫權、趁機性騷擾或性勒索情形,進一步加劇警民互信危機。
有受害者表示,執法過程中,警方態度冷漠甚至羞辱,語言暴力與威脅讓她們深感無助。有些外送茶工作者在被釣魚執法後,選擇退出產業,卻因前科難以找到正職工作,生活陷入困頓。
十三、性別平權與政策反思
從性別平權觀點來看,釣魚執法也呈現出高度不對等現象。多數執法對象是女性外送茶工作者,對嫖客或「介紹人」的查緝明顯較少,形成性別不平等。事實上,性交易本質上是雙方自願,為何僅將女性當成「犯罪者」?這反映出台灣社會潛在的父權體制與對女性身體的控制。
從政策面來看,單靠嚴格執法並不能消除性產業,反而讓問題潛入黑市,助長犯罪組織壯大。政策若能兼顧管理與輔導,將會比單一打壓更有效果。例如,設立合格性專區,不僅可以納管、課稅,還能保障外送茶工作者與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,減少暴力與剝削。
十四、受害者經驗現身
許多外送茶工作者在接受輔導或法律協助時,分享自身遭遇。他們描述被警方誘捕時的恐懼:「我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警察,一直推託不做,對方不斷加價、哀求,最後只好答應,沒想到一開門就是一群警察衝進來。」有的人甚至因被捕過程中媒體曝光、親友得知,心理創傷長達數年,不敢外出、不敢交朋友,甚至產生自殺傾向。
許多律師也在辯護過程中感受到無力:「法官往往認定警方是執法者、證據完整,對外送茶工作者的聲明卻抱持懷疑態度,這種不對等的法律地位,讓受害者幾乎沒有翻身機會。」
十五、實務改革案例借鏡
國際上,許多城市透過實務改革改善性產業困境。荷蘭阿姆斯特丹設有「紅燈區」,外送茶工作者需登記、接受健康檢查,警方重點打擊人口販運與未成年賣淫。德國柏林則設立「安全屋」,由社工、心理師與執法人員共同協助外送茶工作者。這些制度都證明,合法化與人性化管理比高壓執法有效得多。
新加坡則嚴格管理,特定區域內性交易合法,工作者需每月健康檢查並納稅,警方不得釣魚執法。相對地,非法賣淫則重罰,這種模式雖然強硬,但至少明確規則,讓外送茶工作者有求生空間。
十六、未來展望
隨著社會價值觀開放、民間組織力量壯大,性產業與釣魚執法議題逐漸受到重視。未來台灣若要根本解決相關爭議,勢必得從多面向著手,包括法律修正、警政管理、人權保障與社會教育。政府不應再逃避,必須正面回應社會訴求,儘速檢討並修正不合理執法手段。
此外,也應積極扶植外送茶工作者自助團體,讓她們有更多發聲機會。透過立法、公聽會、政策白皮書等方式,納入第一線工作者經驗,才能真正推動公平正義的制度改革。
十七、結論
「外送茶工作者遭警察釣魚執法爭議久拖未決」不僅是一個法律與執法問題,更是社會價值觀、性別平權與人權保障的大哉問。現行體制下,外送茶工作者不僅受社會歧視,更時常因釣魚執法而二度受害,喪失尊嚴與基本權利。警方在執法過程中,若只為績效而忽略比例原則與人性關懷,終將導致社會信任破裂,警民關係惡化。
面對這樣的困境,唯有勇於檢討制度,正視性產業的存在與外送茶工作者的權益,才能讓台灣社會邁向更包容、進步與公平的未來。釣魚執法不該成為壓迫弱勢的手段,社會應以理性、開放的態度討論性產業,尋找最適合台灣的解決之道,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在陽光下生活,而非永遠活在陰影與恐懼中。
十八、法律與人性的平衡
現代民主社會中,法律不僅要維護社會秩序,更要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與尊嚴。釣魚執法作為警方蒐證與查緝的工具,若過度使用、缺乏監督,極易成為壓迫弱勢的利器。在外送茶工作議題上,外送茶工作者本就處於權力結構的底層,當她們成為警方績效的犧牲品時,法律原本設計來保護人民的初衷便遭扭曲。正義不是只看結果,更必須在過程中體現公正與人性。
從「誘發犯罪」的原則來看,司法界、學術界早已多次討論。若犯罪本不會發生,卻因執法人員介入、設局而產生,這樣的犯罪本質上即具「人為」色彩,與社會防衛初衷背道而馳。法院若僅以「違法即罰」為原則,忽略過程中的不正義,只會讓受害者陷入更深的泥沼。
十九、民間倡議與社會支持的重要
近年來,台灣多個人權團體、婦女團體、同志組織及外送茶工作者自助會持續發聲,要求政府檢討釣魚執法與性產業政策。他們透過記者會、陳情、街頭行動與法律訴訟,讓更多人看見外送茶工作者的真實處境。這些行動雖然未必馬上改變法令,但至少逐漸翻轉社會觀感,讓「外送茶工作」不再僅是負面標籤。
有些城市議員也提出修法建議,例如設置性專區試辦、訂定執法SOP、釐清警方查緝權限等。雖然推動困難,但已為未來改革埋下種子。社會支持的擴大,不僅能減輕外送茶工作者壓力,也讓警方能從績效導向走向真正的社會服務。
二十、受害者的聲音與社會共情
外送茶工作者本身是最清楚產業現實的人,也是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參與者。在訪談中,許多人坦言:「我們不是壞人,只是沒選擇。」有人因經濟困難被迫從事,有人原想短期做工度難關,卻因前科、標籤無法離開。一位受害者分享:「警察每次釣魚抓人,媒體報導出來,親戚朋友都知道,連孩子都被霸凌。這種痛,外人很難想像。」
這些聲音提醒社會,在法律與道德之間,最不能被忽略的,是人的感受和尊嚴。當一個社會只能用罰則與警察去解決社會問題時,往往只是把問題推得更深、隱藏得更好,卻沒有真正解決。
二十一、警政改革與教育
若要從根本改善釣魚執法問題,除了修法,還必須進行警政系統內部改革。加強執法人員的法治教育、人權教育與性別平等培訓,建立清楚的執法界線與監督機制,才能讓警察成為真正保護人民的力量,而不是「績效機器」或「壓力出口」。
同時,應設立獨立的申訴管道,讓遭受不當執法的外送茶工作者能安全、匿名地提出控訴。警方與民間團體應建立合作機制,尊重彼此角色,攜手打造更人性化的執法環境。
二十二、政策整合與未來藍圖
性產業是個複雜的社會現象,不能單靠取締或單一法令解決。必須整合各方資源:
勞動部門可提供就業輔導,幫助想轉業的外送茶工作者有更多出路;
衛福部門可強化性病防治、心理健康諮詢,保障從業者與社會健康;
教育部門應納入性教育課程,消弭對外送茶工作的汙名與偏見;
內政部門則需檢討警政系統執法準則,建立定期檢討與監督制度。
未來,台灣若能勇敢面對性產業存在的事實,並透過多元對話與政策創新,將能成為亞洲區域在性產業管理、弱勢保護與人權保障的典範。
二十三、社會大眾的角色與責任
每一位公民都是社會改變的參與者。當面對性產業、外送茶工作者與釣魚執法議題時,社會大眾若能多一份同理、少一份偏見,將能營造更健康的討論氛圍。媒體、網路言論應拒絕獵巫、歧視與貼標籤,回歸理性、事實與平等對待。
家長、教師與社會領袖也應勇於討論性產業背後的社會原因,讓下一代能以開放心態面對不同職業選擇,而非一味道德批判。唯有全社會一起努力,釣魚執法的惡果才有望消失,外送茶工作者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。
二十四、結語
「外送茶工作者遭警察釣魚執法爭議久拖未決」這句話,點出了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對弱勢者的忽視與矛盾。從個人命運、家庭悲劇到社會制度,層層交織出難解的困境。這不僅僅是性產業的議題,更是公平正義、人權保障與社會包容的試金石。
在追求法治與秩序的同時,唯有人性與正義同行,才能讓社會更完整。面對這樣的爭議,我們都該思考:「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?」「弱勢者該如何被對待?」未來的路或許困難重重,但只要不再沉默、不再迴避,改變就會開始發生。
希望有一天,外送茶工作者不再是社會最邊緣、最容易被傷害的群體,警方也能成為真正保護人民的力量,而釣魚執法將隨著制度進步,成為歷史,而非現實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