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送茶工作者遭遇「以愛之名」騷擾客戶,產業協助設立警示黑名單
- g83582
- 10月2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前言:愛之名下的暴力與控制
在外送茶工作產業的互動中,「以愛之名」的騷擾逐漸成為一種隱性暴力形式。許多外送茶工作者反映,有部分客戶在多次交易後產生錯誤情感連結,進而以「愛妳、想保護妳」為由,不斷要求私下聯絡、干涉生活、甚至進行言語與行為上的控制。這種情感勒索形式的騷擾,對從業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與安全風險。
與傳統的暴力不同,「以愛之名」的行為往往包裹著溫柔與保護的語言,使外界難以辨識,更讓被害者陷入內疚與矛盾之中。本文將探討此現象在台灣外送茶工作產業的發展樣貌,以及業界如何透過建立警示黑名單制度,共同防範與自救。
二、情感化騷擾的樣貌與風險
這類「情感騷擾」的典型行為包含:
過度訊息轟炸:客戶透過多個通訊平台不斷傳送訊息、語音、照片,要求回覆,甚至威脅若不回應便「自殘」或「公開對話內容」。
干涉私人生活:以「關心」為名查問行蹤、要求報備、甚至尾隨下班或至住處周邊出沒。
經濟與情感綁架:部分客戶會提出「包月」、「專屬關係」的條件,表面上提高報酬,實際上是為了掌控對方的人際與經濟自由。
假性伴侶幻想:在反覆接觸中,將服務誤認為真實感情,要求外送茶工作者「只接自己一個客人」,若拒絕則辱罵或散播謠言。

這些行為雖非傳統定義的性暴力,卻構成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壓迫。部分個案甚至延伸至跟蹤、恐嚇與報復,使外送茶工作者的職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。
三、業界內部的警示機制:從個別求助到集體防衛
面對此現象,外送茶工作者社群與部分外送茶、定點茶平台近年開始建立「警示黑名單系統」。此制度運作原理如下:
匿名舉報與共享資料庫:由業界協會或匿名群組負責收集被舉報客戶之電話、Line帳號、支付資訊或特殊行為紀錄,並經多方交叉確認後登錄。
風險分級制度:將客戶行為分為「干擾型」、「威脅型」、「暴力型」三層,平台可根據級別限制其下單、凍結帳號或列入永久黑名單。
跨平台協作:部分大型外送平台與定點茶經營者建立跨區聯防網,讓黑名單能同步更新,避免「換帳號再犯」的漏洞。
心理支援與法律轉介:除警示系統外,部分團體亦設立心理諮商、律師協助管道,讓受害者能安心求助。
此舉標誌著產業自律的新階段,不再僅依靠警方介入,而是透過內部制度化防衛,逐步提升從業者的安全意識與實質防護力。
四、案例分析:從「戀愛幻覺」到黑名單登錄
以台中某外送茶業者為例,一名年輕外送茶工作者小晴(化名)在半年內接觸同一位客戶數次後,該客戶開始表現出強烈佔有慾。對方每日發送數十封訊息,稱自己「真的愛妳」、「想讓妳不要再接別人」,並在她拒絕後於論壇散布謠言,指稱她「騙錢無情」。
該案例經業者匿名通報系統審核後,確認客戶使用多個帳號進行追蹤與造謠,最終被列入黑名單並通報同業群組。自此之後,該客戶在多個平台被封鎖下單,阻止了進一步騷擾行為。
此案例揭示了警示制度的實際效益:
降低重複受害的風險;
強化業界彼此聯防;
提供心理支持與社群信任感。

五、制度挑戰與倫理爭議
然而,警示黑名單制度仍面臨多重挑戰:
個資與誤報問題:若缺乏明確審核機制,容易誤將一般客戶誤判為騷擾者,造成名譽損害。
法律定位模糊:在現行法制下,業者共享客戶資料可能觸及《個資法》與《電信管理法》。如何平衡「安全防護」與「隱私保護」成為核心難題。
制度信任的建立:需確保資料來源透明、申訴機制存在,否則黑名單恐淪為「報復性登錄」工具。
部分律師與學者建議,未來可考慮由中立第三方(如社會工作團體)擔任資料管理者,並建立匿名審查委員會,以平衡安全與公正。
六、未來展望:從防衛到教育
建立黑名單只是防衛的一步,真正的長遠策略在於教育與界限意識的建立。平台與社群可進行下列推動:
舉辦「健康互動」講座,讓客戶了解服務與感情的界線;
對外送茶工作者提供「心理韌性訓練」,學習識別與回應情感勒索;
推動政策倡議,爭取政府支持「性產業安全防護基金」;
透過研究與統計,將此現象納入公共安全與勞動研究議題。
七、結論:從被動防禦到集體意識的形成
「以愛之名」的騷擾揭示了外送茶工作者在情感與職場交界處的脆弱位置。當個人求助不足以抵抗情緒暴力時,產業內部的團結與制度化防衛顯得格外重要。警示黑名單的出現,不僅是防止個案重演的手段,更是一種象徵——象徵性產業逐漸走向組織化、自律化與安全化的進程。
未來,唯有結合心理支持、法律制度與社會教育,才能真正讓「以愛之名」不再成為暴力的遮羞布,而讓外送茶工作者在安全與尊重的環境中自由工作。
延伸閱讀

